课程简介

学生可不可以起诉学校?在校生可否签订劳动合同?高校是否需要涨学费?高考移民是在对抗不平等还是固化不平等?买了学区房无法兑现怎么办?应聘教师遭到歧视怎么办?学校索取违约金是否合法?教师工伤如何认定?校名简称冲突如何解决?违法办学问题日益突出,谁的责任?校园暴力与校园欺凌问题如何解决?等等。本课程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分析最新、最富有争议的司法案例,以案说法,使学生熟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养成法治理念;针锋论辩,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思维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1. 了解教育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
  2. 了解教育领域中常见纠纷案例类型;
  3. 掌握运用法律解决教育纠纷的能力;
  4. 培养基本的教育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
  5. 通过个案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与实践;

课程内容

教育是一项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学校和政府等多主体参与的社会活动,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各自的权利或权力边界。教育领域各种纠纷即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边界被打破的情形。本课程以主体与事项两个维度来选择和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类主体的权益保障问题。学生权利涉及学位、学籍、就近入学权、转专业与转学、劳动权保障等事项。教师权利涉及招聘、离职、工伤认定、职称、工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事项。学校权益主要涉及学校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校园欺凌和教师惩戒等事件中的校方侵权责任。

考虑多数(或全部)选修本课程的同学的专业并非法学,在介绍教育纠纷案例过程中,也会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比如,我国的司法体系、诉讼制度、法律体系、法律解释方法等,重点学习如何解释法律,涉及文义解释、目的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等法律解释方法。

教育纠纷案例是理解和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与问题的一个重要窗口。一个教育案例并不仅仅关切该案例中的具体个人或组织,更折射出教育观念变革、教育制度的变迁、教育形态的变化,为了学生理解教育案件中的争议与价值冲突,在课程中会补充一些教育背景知识,比如,义务教育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辉煌与没落、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保障、学籍管理制度变革、教师补给方式改革、教师聘用合同制度改革、教师编制制度等。

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1. 课程内容简介,涉及课程内容、目标及上课形式等;
  2. 学生专题一:学位撤销、不授予学位案;
  3. 学生专题二:考试作弊认定系列案;
  4. 学生专题三:入学资格案,涉及冒名顶替,取消入学资格;
  5. 学生专题四:就近入学权纠纷,随迁子女受教育权保障;
  6. 学生专题五:高校学生转专业、转学,公正评价权等纠纷;
  7. 学生专题六: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劳动权纠纷;
  8. 教师专题一:教师招聘纠纷,涉及教师公开招聘、特岗教师、公费师范生政策等;
  9. 教师专题二:教师辞职、辞退、离职、解除用人关系等纠纷;
  10. 教师专题三:社会保险待遇纠纷,涉及工伤认定,退休待遇等;
  11. 教师专题四:教师工资福利相关纠纷;
  12. 教师专题五:教师在职权利纠纷,如教案著作权等;
  13. 学校专题一:校名冲突纠纷,博士学位点审批纠纷;
  14. 学校专题二: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纠纷;
  15. 学校专题三:校园欺凌事件中的责任认定; 
  16. 学校专题四:违法教育惩戒中的责任认定;

课程理念

本科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养成离不开不断地训练。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与授课方法设计都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表达的机会,以期提高学生看待和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精度,提高学生表达观点的清晰、准确与流畅度。在这一过程中,希望学生培养以下思维品格:

  • 平等的理念,要相信在同样的信息和训练下,自己也可以发现、认识真知。要相信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迷信于权威,不臣服于强权,判断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仅以是否有证据,是否论证充分为前提;
  • 独立的精神,面对一个问题,要积极利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已有知识去寻找答案,不依赖于书本,不依赖于他人,拒绝思想上的懒惰;跟风随大流虽省力,但结果却是平庸的优秀。
  • 批判的精神,批判与创新是问题的一体两面,批判是起点,创新是目标。要对已有观点有所质疑。质疑是一种能力,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人生阅历,掌握逻辑推理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有基础去寻找、发现别人论点中的不足,提出新的假设,创造新的知识。

授课形式

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老师首先介绍每个案例的基本案情,并补充讲解理解该案必要的法律常识和教育背景知识;引导出案件中的核心争议点,涉及案例事实的认定、法律规则的理解、行为的定性等方面,向学生发问。学生基于自己对案件的理解与自己的公平正义观,选择自己在该案中的立场,并为自己选定的立场辩护,持不同立场的同学展开辩论。在此过程中,教师组织、引导、澄清、回应学生的观点。在每一个案例研讨完成之后,由老师总结该案的启示。强烈建议学生课前熟悉案情,课上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

阅读材料

本课程没有教材,阅读材料主要是相关案例的司法判决文书(来源于裁判文书网北大法宝)、媒体报道和一些期刊文章。在课程网站的”内容安排”版块详细罗列各节课程的具体内容、阅读材料及其链接、课程课件。

考核方式

  • 出勤:10%,全勤满分,无故缺席1次扣1分;
  • 作业:20%,学生选择教育的司法案例课堂展示;
  • 课堂表现:30%,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频度、深度给分;
  • 期末考试:40%,开卷,考试内容从课堂讨论的辩题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