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2
理论是用于描述、解释、预测现实的相互关联的概念体系。
理论就是对于一个现象或一个问题自圆其说的论证。
理论提供表达与思维的支点。
理论是由论断及其对论断论证过程组成。
Theory是论断
Model是数学表达
理论是data generating process的假定
理论更关注事实,实践更关注行为,即怎么做的问题
理论分析关注平均效应,而现实更关注个体效应或者极值
理论是对关系的预设及其机制的论证
理论在先、数据在后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force Dynamic Survey,简称CLDS)通过对中国城市和农村的村居进行两年一次的追踪调查,建立了以劳动力为调查对象的综合性数据库,包含了劳动力个体、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的追踪和横截面数据,可为实证导向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目前,CLDS已完成2011年广东省试调查、2012年全国基线调查、2014年追踪调查和2016年追踪调查。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始于2003年,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调查项目。CGSS系统、全面的收集社会、社区、家庭、个人多个层次的数据,总结社会变迁的趋势,探讨具有重大科学和现实意义的议题,推动国内科学研究的开放与共享,为国际比较研究提供数据资料,充当多学科的经济与社会数据采集平台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旨在通过跟踪收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为学术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CFPS重点关注中国居民的经济与非经济福利,以及包括经济活动、教育成果、家庭关系与家庭动态、人口迁移、健康等在内的诸多研究主题,是一项全国性、大规模、多学科的社会跟踪调查项目。CFPS样本覆盖25个省/市/自治区,目标样本规模为16000户,调查对象包含样本家户中的全部家庭成员。CFPS在2008、2009两年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分别开展了初访与追访的测试调查,并于2010年正式开展访问。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 简写为CEPS)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与实施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型追踪调查项目,旨在揭示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宏观社会结构对于个人教育产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教育产出在个人生命历程中发生作用的过程。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以2013-2014学年为基线,以初中一年级(7年级)和初中三年级(9年级)两个同期群为调查起点,以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和流动人口比例为分层变量从全国随机抽取了28个县级单位(县、区、市)作为调查点。调查的执行以学校为基础,在入选的县级单位随机抽取了112所学校、438个班级进行调查,被抽中班级的学生全体入样,基线调查共调查了约2万名学生。
为了追踪中国收入分配的动态情况,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已经相继在1989年、1996年、2003年、2008年和2014年进行了五次入户调查。它们分别收集了1988、1995、2002、2007和2013年的收支信息,以及其他家庭和个人信息,分别编号为CHIP1988、CHIP1995、CHIP2002、CHIP2007、CHIP2013和CHIP2018。
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hin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Finance Research-Household Survey,CIEFR-HS)是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旨在收集家庭子女教育选择和支出相关的信息,推动教育财政问题的跨学科研究。2017年第一轮调查覆盖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地区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5个 县(区、县级市),1428个村(居)委会,样本规模为40000户。其中0-6岁及16岁以上在校生2.1万人,中小学在校生1.4万人。调查内容包括0-3岁幼儿早教、3-6岁幼儿入园、6-16岁及16岁以上在读情况,以及中小学阶段入学选择、家庭教育支出和政府补贴情况。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TALIS) asks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 about working condition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t their schools to help countries face diverse challenges.
seeking truths through facts